吴安明(紫夏)
小时候读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觉得鲁迅的这个百草园着实太美了。他写道:“……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 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我大了后细细品读,才觉得鲁迅的这个百草园不过只是个荒芜的园子,不仅瓦砾成堆,杂草丛生的地方而已。但通过他的亲切动人的抒情笔触,对园景的美好回忆,无不引起人们对百草园的游兴。
今天我要带你去的不是这样的荒芜草地,我们去拜望的则是中国西南最大的药园,施秉县牛大场镇的中药园子。
从施秉县城出发,沿着施余公路向西北行走,我们就能见到这些园子了。这些药园真的不小,有的有几十亩地,而有的则有上千亩地。牛大场的药园共有两万亩之多堪称西南之最。这些园子并不象大平原那样,一马平川,而是在森林和村落之间镶嵌着,地势高高低低,或在一片小小的钭坡,或在一片大大的洼地,总显得错落有致,别有天地。
这里种植的中药材品种很多,最多的是太子参、杜仲,其次是白术、头花蓼、金银花、药参、白氏、蔷薇、金菊、白芍、金银花……不胜枚举。其中还有葡萄、桃树,说是药园其实亦药亦花亦果。
这里的苗药——太子参太出名了。据说因为其品质,它能左右中国的中药材市场,有人说牛大场的药材收入多寡成了中药材市场的晴雨表。
据《本草从新》载:太子参,虽甚细如参条,短紧结实,而有芦纹,其力不下大参。据《本草从新》、《纲目拾遗》、《饮片新参》等书,太子参原指五加科植物人参之小者。太子参主要用于补益脾肺;益气生津。主治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倦怠无力;气阴两伤;干咳痰少;自汗气短;以及温病后期气虚津伤;内热口渴;或神经衰弱,心悸失眠,头昏健忘,小儿夏季热。苗疆是苗药太子参的主要产地。太子参作为苗药,在苗区使用的时间太久了。从传说中探源,苗族医药始于原始时期,具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
苗药是中国三大民药之一,《山海经》云:“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这说明苗族医药是起源于上古神话时代的。 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是已知中国最古老的药学著作。据研究统计,《神农本草经》中苗语记音的药草达1/3左右。另外,明代李时珍的名著《本草纲目》第一册中采用苗语记音的药草有17种,第二册中有27种。《本草纲目》还记载了不少苗族药物的形态、采集与用药经验。苏颂《图经本草》还说中药材:“其生蛮谷中者尤佳。人家移种者亦堪用,但于后辛香坚实不及蛮人持来者。”由此可见,苗疆的药最好,其应用的历史也最悠久。
牛大场的药园多为苗药。根据其品种之不同,花期四季都有。从春到秋,即便冬天,药园四季花香,锦色不断。
元诗人黄庚《江村》“极目江天一望赊,寒烟漠漠日西斜。十分秋色无人管,半属芦花半蓼花。”黄庚的这首诗写的是江村,也提到了头花蓼的美。江村我们不知道在哪里。但我想这幅“江村秋色图”就在我们的眼前了。牛大场的头花蓼药园何就是这样的景致。当秋天到来时,头花蓼药材全身为紫色,其枝头上细小的白花怒放着,蓼花点点,犹如天上的星斗。早晨起来,淡烟薄雾间微风吹拂,发出淡淡的情香。联系起木屋、炊烟、以及环绕木屋的竹林,院子前的荷花池,决定了这里是一派绝美风景。牛大场的苗药头花蓼不简单。他们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合作,研究总结出头花蓼的规范化栽培技术(SOP),并取得了《一种种植头花蓼的方法》、《头花蓼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头花蓼提取物及其组合物制剂》3个国家专利。牛大场从2001年开始,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自立了“苗药头花蓼野生变家种与规范化种植研究”的研究课题,于2005年9月,通过了由贵州省科学技术厅主持的省级成果鉴定。项目获得了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药园有杜仲,这可是一味上好的中药。它外表面灰棕色,粗糙,有不规则纵裂槽纹及斜方形横裂皮孔,有时可见淡灰色地衣斑。苗族人用它作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特别是治腰痛病最有疗效。杜仲苗族人叫它“道大仙”,意思是长有丝绒的树。传说清水江畔有一个叫竹子寨的小山村里,住着一户苗家母子,儿子叫宝丢,他为人忠厚老实,对老人特别尽孝。有一年春天,七十岁的母亲突然患腰痛病,卧床不起。宝丢沿清水江畔到处寻医问药,请医生诊治。但是服了好多位医生的药,老母之病老是不见好转,宝丢心急如焚。在清水江北岸的老巫医阿巫便告诉他说,波巴角山上长着一种“道大仙”——即杜仲,只要采回去,老母的病就有救。宝丢立即背上药篓,拿着鎌刀子,就往波巴角山攀去。 要到波巴角山还得过77道滩,还要瓟21坐山,一个来回至少十天以上。救母心切的宝丢,只得星夜兼程。波巴角山,峭壁如削,高耸入云。为给老母治病,宝丢哪管山路奇险,攀岩越堑,终于采到了“道大仙”。那喜悦的心情,难以表述,可是下波巴角山峭壁时,摔下山去,不醒人势。蒙胧中他仿佛见到一位鹤发童颜老公公,在拍他的肩膀,对他说:“你要的药我已给你配好了,在你篓筐里,你要用杜仲、茴香和猪腰子蒸起来,让你母亲吃就好了。”话一听完,宝丢醒了,他发现自己已到了一个草坪里了。那老公公也不知哪里去了。又经过几天的路程他终于回到了家。他按照老公公的指示,煮起药恶,给老母吃下,只吃一次,老母亲的病果然奇迹般地好了。从此以后,宝丢也当起了医生,专门给人治腰痛病,据说他后来掌握了苗药八百方,成了当地一代名医。
这里也种植有芍药。过去我对于什么是芍药,什么是牡丹分不清楚,我还以为它们是一样的。进了药园才分清楚。芍药是在春天开花的。有句诗叫:“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就已把芍药描写得很好了。据说春天到来时,这里的连片芍药花开得很灿烂,紫的妩媚妖娆,红的粉嫩红润,白的贵气大方。可惜我们去的不是时候,错过了花开时节。
最早将芍药入药的人是华佗。一天,有个外地商人看华佗爱种草药,便从山上挖了一棵芍花给华佗,华佗就把这棵芍花栽到了窗外。之后一直放了数年华佗没理睬它。一天夜晚,夜深人静,秋风凉爽,月对窗户,华佗正在灯下精心地写他的书,忽然之间,只听窗外有一女子的哭声,他抬头往窗外一看,迎着月光有位身穿绿衣、头戴红花的美貌女子。“啊!这是谁家的孩子,深更半夜的在外啼哭,难道受了什么委屈?”华佗便出去看看,可东瞅西望,却未有半个人影,只见那女子站的地方正是那棵青枝绿叶的芍花。华佗心想:可能是自己误会了。又回家去继续写东西。可那哭泣声又出来了,他又出去看,确实没有见到人。他又回屋里。可那哭泣声又来了。他这样来回三四次。 华佗又将此事告诉了夫人。华夫人越想越睡不着,越想越觉得奇怪,总觉得芍花啼哭是委屈了它,可能它的用处还未被发现。早晨起来,华夫人拿了一把菜刀去切菜,一不小心手被菜刀划了一下,血立刻冒了出来。华佗赶忙拿刀伤药敷在伤口上。但血还是止不住。夫人便说:“不妨你把芍花根挖点来敷上试一试。”华佗便挖了一点芍花根,捣成泥状敷在伤口上。嗬,可灵验啦,血立刻止住了。过了几天,伤口愈合,好了之后连个痕迹也没有。华佗说:“夫人多亏你提醒我,你还为它流了血,要不是你,就把一味好药给埋没了。”后来华佗对芍花做了细致地试验,发现它不单可以止血、活血,而且有镇痛、滋补、调经的效果,便将它记在《青囊经》里,给加了一个“药”字叫“芍药花”。华佗也就成了用芍药治病的第一人。
牛大场的药园确实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它引来了不少游人对它留连忘返。施秉从旅游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将牛大场的药园作为观光项目来进行包装,收到了不小的效果。好多外地药商在收购牛大场的中药材的同时,总是要到药园里转悠了,既考察了中药材的种植情况,同时又得到了一次美的享受。
牛大场的药园是我心中最美的百草园。这个百草园比鲁迅先生的百草园强多了。
(作者:吴安明 贵州施秉县苗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