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旺村位于丹口镇西南部,由原来的斜头山村、旺溪村合并而成,距县城32公里,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244户、1048人。分四个大的片区,斜头山、旺溪园、旺溪、大岔口,其中旺溪片陈姓苗族居多,现存较完整的明清古建筑4座,相传有城步最大的财主院落,现仅存一破烂的厢房。村口有古老的“水口树”,其中一片难得的楠木林,有两棵楠木高达20米以上。斜头山片区距县城48公里,山高路霄,一个天然的高山小盆地,全是木房子,村里民风朴实,苗族风俗浓郁,自然环境秀美。村民经济发展单一,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全村现有贫困户48户168人;已脱贫38户,135人;未脱贫10户23人;今年预脱贫5户,12人;五保户3户4人;低保户13户35人;兜底户4户10人;残疾人5户11人。全村外出人口多,斜头山片区常年在家人口不到100人,已是一个空心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滞后,村民出行难,一、二、三组没有通水泥路,移动通信信号年初才开通。如何锁住乡情、留住乡愁,即保护开发好传统村落,促进乡村振兴,实现脱贫摘帽已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企盼。
一、群旺村符合传统村落的认定条件
2018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9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发布,提出应分类推进乡村发展,将我国村落分为四类。“特色保护类村庄”类,也就是广义传统村落,有着丰富自然历史文化特色资源,秉承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2007年至2011年,我国进行了第三次文物普查。2012年,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惯称“古村落”改为“传统村落”。同年由四部委联合先后下发《关于开展传统村落调查的通知》、《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试行)》。2013年,住房城乡建设部、文物局下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试行)》。2014年4月2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以建村〔2014〕61号印发《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传统村落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文化艺术结晶和民族地域特色,维系着中华文明的根,寄托着中华各族儿女的乡愁。”
1.苗族农耕习俗蕴藏着最为丰富的时间记忆。群旺村村民有过三月三、清明节、六月六等节日的传统,特别是本村苗族先民认为六月六这天是“五谷神”的生日,要隆重祭祀。这一天,苗民清晨起床洗脸净手后,用香烛、冥钱、米酒、供果等祭品,放在一丘面积较宽的稻田边祭祀这尊专管五谷丰歉的山神——“五谷神”。祭祀完毕后,再用小竹片夹一张冥钱分插在各处的田头地角,以确保稻田无蝗虫、鸟兽不糟蹋粮食,这叫六月六“挂田青”,有山歌为证:“六月初六挂田青,田边敬奉五谷神;护佑庄稼收成好,天地神人护阳春……”因为农历六月也是蝗虫啃噬禾苗的旺季,因此“六月六”又成为“降虫节”。这一天,村寨的“会首”们分头到各家各户去筹资,购买或扎制龙头、冥钱、供果等,为了方便“降虫”,只舞龙头,省去龙身。祭品齐备后,由“会首”带领村民先去庙中祭祀,然后敲锣打鼓前往田间“降虫”,锣鼓鞭炮声越响,蝗虫就越怕,蝗害就越少。有山歌为证:“六月初六太阳红,舞起神龙去降虫;指望蝗虫都死去,谷无空壳米无虫……”城步苗族也有在这一天祭祀“山魈娘娘”的习俗。“山魈娘娘”是掌管山林中全部鸟雀和野兽的“山神”,若不敬奉她,她就会指使山中鸟雀、野猪等下山进田糟蹋庄稼,致使阳春轻则减产,重则绝收。因此,苗民们对这尊“山神”也要购置供果祭物上山祭祀,有歌唱曰:“六月初六敬山神,‘山魈娘娘’请听清:管好鸟兽莫捣乱,莫进农田毁阳春。护佑今年收成好,秋后丰收再酬神……”。
2.苗族的居住习俗很有民族地域特色。不管是斜头山片区小盆地还是旺溪口的苗族人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区,苗族人对居住地的选择,要求依山傍水,群山环抱,绿树成荫。因为山区平地少,坡地多,为了延续生存,苗族人选择将坡地用作居住,将平地用于耕作。即使在坡地居住,也不会将坡地夷为平地,而是依山势建筑吊脚楼,使木楼一半靠在山岭斜坡上,一半悬在空中,最有效地保护了山林,未致造成水土流失,破坏生态平衡。苗族的吊脚楼建筑,既有效地保护了生态,又构筑了苗族建筑的独特奇观,勾檐半拱,重重叠叠,气势磅礴,蔚为壮观,成为苗乡山寨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3.苗族银饰服饰、苗医苗药、武术杂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含生产生活智慧、更是当地村民的文化艺术结晶。村民以前大多以银子作服饰,如帽子、衣襟都以银子修饰,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目光,它反映了苗族人民独特的民族信仰和民族审美情感,折射出苗族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反映出特定区域的文化特质和人文精神,所有凝聚在苗族银饰服饰上的文化要素,都可以转化为创意产业的生产要素,推向市场进行开发,并形成产业。县里把苗侗族织锦与工业设计结合起来,聘请国内外著名设计师与当地织娘一起设计花纹和其他设计开发项目,推出了包包、围巾、衣服等产品,通过国际文化交流等活动,以独一无二的中国民族文化受到青睐,并开始接受高端定制。其他如苗医苗药、武术杂技等非遗文化也是一样,都可以转化为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文化产业,为苗族同胞开辟出脱贫致富的绿色门路。
二、堪忧的现状
1、村落空心化
伴随我国城镇化发展,农村劳动人口区域朝城镇区域聚集,传统村落空心化日益成为普遍现象。空心化是指村落内包括土地、人口、产业外扩内空的过程。实际上是各类“拉力”、“推力”应力作用下,村民自我选择的必然结果。外出务工多为年轻人,留在村内多为老人。此外为缓解老村住房紧张,在老村外开辟新区,村民更愿意舍弃老旧民居换取新区居住机会,加剧了老村核心地带的空心化,它与新区繁荣形成鲜明对比
2、建设性破坏
在改善村居条件与传统村落保护矛盾的技术方案尚不成熟、保护传统村落经济价值产出比尚低的大环境下,相关部门倾向于重开发建设,进一步加剧了建设性破坏。近年来,各类乡村实践改造与示范如火如荼的开展,将现代建筑的设计方法用于传统建筑的改造,似乎开拓了传统村落振兴的思路,若把控不好,势必伴随着传统建筑遗产价值的严重损耗。
3、落后的观念
传统村落一度曾被理解为脏乱差、破烂、老旧,“新农村”建设就是现代化,盲目地照抄城市的做法,与保护产生矛盾。不少群众认为是政府的事,村民自治组织又缺少指导、听之任之。加之,人口外出,就业不足,传统村落或遗忘、或破坏。
三、保护传统村落的一些思考
1、明确目标任务
根据2018年1月2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的规定,目标任务分2020、2035年、2050年三个时间节点来规划与实施。
也就是到2020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 农村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农业生态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到2035年,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宜居乡村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2、明确工作思路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3、当前主要做好四件事
一是科学编制规划,打造美丽乡村。按照有序开发、合理布局、持续利用的要求,立足各地资源优势,突出地域特色,因地制宜编制全市各镇、村的总体规划,要秉承镇村以有的生态肌理、地理位置、自然禀赋,以“一镇一韵、一村一景”思路,打造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
二是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宜居环境。完善农村路网、电网、水网,进一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和污水处理设施,优化农村环境卫生,使农村环境整治再升温。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宽带网络在乡村广泛覆盖率,促进乡村互联网服务水平的提高,让农民既能享受互联网的便捷,更能依靠互联网增收。
三是加大统筹力度,发展乡村产业。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项目的统筹,大力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引将农业项目和乡村旅游项目资金向初具规模、具有特色的重点项目流动,重点支持村镇建设规划、农村基础设施、村庄美化绿化、农村公益事业等建设内容等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民间资本投资乡村旅游,立足各地优势,重点发展特色种养、农产品加工和乡村旅游,推进农村一二 三产业融合发展。
四是要丰富乡村文化,促进乡风文明。把移风易俗、乡风文明群众与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培育新型农民、以新民风促促村风,弘扬乡村文化,加强农村文化教育、完善农村文化设施,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发挥文化引领风尚、促进和谐的作用。
城步苗族自治县自然资源局 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