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的当下,要使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获得快速发展,人才是关键。而如今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人才匮乏问题仍很突出,难以适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找准基层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用不好”问题的病理,对症下药。
用好政策宣传之药,破解基层人才“引不进”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人才工作高度重视,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对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鼓励引导人才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流动”;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都在努力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努力建设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新时代,要解决艰苦边远地区人才紧缺的问题,首先就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在各高校普遍开展相关政策宣传宣讲活动,或者是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及政策法规解读等培训或专题讲座,鼓励引导优秀青年学生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贡献才智、建功立业。
用好制度保障之药,破解基层人才“留不住”的问题。一是要落实人才基本保障制度。畅通“绿色通道”,对引进的紧缺人才从落户、医疗、保险、创业培训、家属随迁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同时,妥善解决优秀人才的职称评审、子女入学、家属就业就医等问题,真正做到用事业凝聚人,用精神鼓励人,用感情关心人,用待遇吸引人。二是要打破体制壁垒。完善人才顺畅流动的制度体系和激励机制,打破传统用人理念,不唯学历、资历、职称、身份差别用人,应综合考量人才德能勤俭廉等多方面综合素质,在选择、考核、评价的标准上提出不同的要求,做到“因才用人”;推行生活补贴、重大科研成果奖励制度,建立好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工作津贴制度,为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工作的同志适当增加收入;充分发挥人才特长,积极考虑人才与岗位匹配度,做到才尽其用、人尽其能;充分注重人才的推荐选拔任用,及时“伯乐识马”,确保想干事者有机会、能干事者有舞台、干成事者有位置,做到人尽其才。
用好人才培养之药,破解基层人才“用不好”的问题。《孟子•告子下》有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青年干部需要成长成才,身心就必经磨练。所以要想人才经得住考验、扛得住压力,就必须做好人才培养的各方面工作。一是情感上要施之以“爱”。要多与基层年轻干部交流谈心,多关心关注他们的生活和困难,及时予以帮助和解决;对年轻干部要给予充分信任、多压重担,为其发挥作用提供广阔舞台。二是思想上要施之以“教”。要帮助基层年轻干部去除浮躁和功利思想,加大干部培训力度,增强干部培训实效,让青年干部深刻审视自我选择和自我价值,以初心和使命对待基层工作,既然选择了基层,就意味着选择了负重前行,踏入基层,就意味着要背负着期待、考验和挑战坚定地走下去,唯有耐得住磨,坐得住镇,稳得住心方能把前路走得越来越远、越来越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