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广泛宣传推介、传承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充分展示湘西苗族生活和文化创造传奇内容的原生态苗族文化研究专著《诗意栖居的家园——湘西南麻阳苗族原生态文化探微》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面向全国发行。书中的苗族原生态文化,都是作者利用节假日请教苗族老人,讲述后撰写的。该书将引领读者走进湘西南麻阳苗族大地丰富多采的民间文化宝库之中,它向我们展示了麻阳苗族的生活和文化创造,这种苗族民间文化,具有很高的文化历史价值。字里行间洋溢着深厚的民族感情,能够让读者形成一种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依托,可大大增强读者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笔者通过采访了解到:这是作者刘昌春同志十余年进行民族文化乡村调查、研究、追梦,继出版历史散文集《大汉》和文学评论集《灯下红楼》之后,付出了不少心血而换来的丰硕成果。在湘西大地,怪不得人们都称他为苗族文化“追梦人”。
麻阳苗族自治县古属五溪苗蛮之地,民族文化历史悠久。苗族群众大多数居住在武陵山区的锦江沅水两岸。勤劳勇敢的苗族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当地的民风民俗统称为民族文化,又称为武陵苗族文化。刘昌春到过许多乡镇与部门工作,通过调查了解,他发现,湘西南地区特别是麻阳苗乡无论在经济、政治、文化还是军事上都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宝贵价值。
十多年前,刘昌春调任县文化局副局长,分管民族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此他对民族文化更是厚爱三分。十余年的民族文化研究工作,使他对偏远山区苗族文化文书的保存现状更有切肤之痛。他曾经说过:“由于历史变迁、自然损毁,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历经土地改革、‘文化大革命’等数次运动,苗族文化文书大都被作为封建遗物付之一炬,现在,所存已日见稀少。”据调查,因锦江沅水流域属温热湿地丘陵山区,山洪爆发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苗族文化相关文书被氧化霉变、虫蛀损毁和被洪水冲失的也十分严重。对于民族文化文书资料曾经遭遇人为毁坏与自然灾害流失现象,刘昌春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刘昌春认为:“加强对苗族文化文书的抢救和保护,为将来系统开发利用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是一项非常紧迫的政治任务。要改变固有的为征集而征集的单一做法,尽可能建立民间散落文书归属性数据库后,适当采取多形式的抢救和保护措施,通过田野调查收集流散在民间的传统民风民俗,使苗族文化成为可持续发展资源,便于作活态保护与活态研究,促使探讨研究影响力度上升至较高层面。才有利于将民族文献遗产转换为有效的发展资源,让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造福当地各族人民。作为苗族原创的活态文化历史遗产,苗族文化文书不仅可以转化成地方文化旅游资源,传承苗族历史文化,促进民俗文化旅游活动开展,而且对当下我国提倡的生态友好型社会建设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
四万多里探索路,十余年的追梦情!十多年来,刘昌春肩负着县苗学学会副会长的重任,在配合县委政府搞好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工作的同时,经常性利用双休节假日休息时间奔波于麻阳的300多个苗家山寨及周边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等十多个少数民族地区的崇山峻岭间。他在搜集、研究民族文化工作过程中,离不开乡村干部的引导支持,还需要反反复复采访一些乡村长老和民间文人,有时就是围绕一个村或者一个文化主题一去就是四、五天,甚至还有要去过好几次才能找到相关人员。屈指数来,这样深入乡村作民族文化调查、研究、追梦,十余年间行程不少于四万多里。
对于民族文化研究工作,刘昌春属于“半路出家”的非民族文化专业毕业人员,仅有成人大专毕业文化。而按照他目前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水平,却很有专业“功底”,他对苗族的礼仪习俗、婚丧嫁娶、岁时节日、家族礼仪、宗教信仰等众多事象的调查、研究、追梦几近痴迷,他认为,苗族的礼仪习俗、婚丧嫁娶、岁时节日、家族礼仪、宗教信仰等民俗文化具有重大研究价值和文化品牌价值。
刘昌春出身在麻阳苗乡农村,自幼生活在基层。近年来,每逢星期天和节假日,必到苗寨请教苗族老人,请他们讲述苗族民间习俗、民间故事、民间信仰;节日习俗等,如;《关于对麻阳漫水盘瓠祭祀文化的思考》、《湘西南麻阳苗族婚姻习俗探析》等文章,都是利用节假日田野调查后反复构思撰写出来的。
近年来,刘昌春同志对所采集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其间仍没有中断过乡村考察。到2019年初完成该书初稿,整整经历了3年时间。这种对苗族民间文化的钟情,为保护湘西南麻阳苗族民间文化所表现出的无私奉献精神,不能不令人感动。
当社会发生急剧变革,保护历史,就是保护我们的根;传承文化,就是传承我们的魂。有了根和魂,我们才世代有所依靠。民间文化是寻找一个民族或者群落根源的重要途径,从中可以看到一个地区的发展,一个群落的情感。失去了它们,我们对祖先文明的记忆将变得模糊。
当别人问及这些时,刘昌春不无感慨地说:“鲁迅先生说,‘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写作上’。为了挤时间多学习、多做事,我基本拒绝能给人上瘾的活动:从不参与打麻将或打扑克、玩游戏、网聊,电视连续剧也极少看,这几年甚至电视节目也基本不看。我这样做的目的,也是想学学鲁讯先生,多挤一点时间来加强学习和做自己认为对中华民族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
《诗意栖居的家园——湘西南麻阳苗族原生态文化探微》主要由作者刘昌春应邀参加全国性学术交流,湖南省苗学研究会年会、贵州省苗学研究会年会入选的相关文章组成,共23篇近20万字,经过分梳整理,大体可归纳为;习俗考据、非遗探究、文化拾遗等内容为序排列,其中涉及到苗族习俗的有8篇、非遗文化的有8篇、苗族文化方面的有7篇,其中1篇在《中国民族报》《中国民族宗教网》上公开发表,还有1篇应邀参加在重庆市召开的全国性苗族学术交流会上公开宣读,充分发挥了良好的苗族文化学术论文交流效果和价值,深受广大与会者的热烈欢迎。
在文化宣传部门工作的十多年来,刘昌春同志感慨万千:磨练了坚强意志,积累了不少社会经验,使自己在苗学研究领域里少走弯路。进入麻阳苗学研究会后,曾先后参加过全国性和省级的一些苗族文化学术考察、学术论坛十多次,自己身在苗学“界”内,然而“非学术因素”曾影响我的心态,我对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也进行过深度反思。将大部分时光继续忠于文化事业的苗族民俗文化研究,继续行走在田野调查的征途上,争取在有生之年拿出更多的苗族文化作品来。
刘昌春同志自强不息进行民族文化乡村调查、研究、追梦的革命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当地县委政府领导,引起了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赢得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县苗学研究会、县民族宗教文体旅游广电局等单位领导的倾力关怀,并得到了湖南省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院长、吉首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所长、湖南省苗学研究会会长罗康隆先生为《诗意栖居的家园——湘西南麻阳苗族原生态文化探微》支持作序。
在刘昌春同志对苗族文化调查研究追梦精神的积极带动影响下,唤起了大家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意识;目前有一大批地方苗族作家迅速投入到湘西麻阳苗族的民俗文化采集、整理、研究和保护活动中来。(全文共3000字左右)
作者简介:
田刚,男性,苗族,各类作品散见于《中国税务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民族宗教网》《中国文化传媒网》、《凯风网》、《中国反邪教网》、《湖南日报》、《三湘都市报》《凯风湖南》、《岳麓红枫》《湖南文化厅网》、《怀化日报》、《边城晚报》、《五溪文化网》等50多家报刊杂志与网络媒体,散文集《笔耕心韵》由北京市团结出版社出版,部分作品被《怀化文学》《雪峰山散文集》等纯文学期刊择优入编。19篇苗族文化发展学术论文被《中国苗族文化交流与发展论文集》、中共湖南省委政法委、湖南省反邪教协会联合出版的《优秀论文集》和《湖南省苗学学会年度论文集》等收录,其中文化反邪内容的学术论文《如何把先进文化思想与农村反邪教工作有机结合》代表怀化市委政法委参加全省反邪教学术务实论坛竞赛活动,荣获优秀论文三等奖;《反邪教协会如何开展文化反邪》学术论文被怀化市反邪教协会推荐参加湖南省第三届反邪教协会理论研讨会征文活动,以新颖的创作手法,详细的研讨经验内容脱颖而出,又获全省大奖。原创报告文学《红色古村,历史丰碑》与三农论文《湖南麻阳柑橘产业扶贫调研报告》分别荣登2018年第一期和第二期《中国乡村》杂志;其中三农论文《湖南麻阳柑橘产业扶贫调研报告》荣获2018年《中国乡村》杂志征稿大奖赛一等奖。现为湖南省反邪教协会会员、湖南省雪峰文化研究学会会员、怀化市作家协会会员,现任麻阳苗族自治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党支部书记兼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