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里,我们不得不说,苗族是一支能歌善舞的民族而著称,这也注定了苗族是个快乐的民族。然而,就是这样一支民族,似乎也面临着“快乐不起来的”境况。一种文化的危机,文化心态的危机感抖然出现。本文试图通过对一个村寨的老年文化心态调查,更深层次分析现代民族地区的老人文化心态,其目的在于寻找适合于传统老人的文化诉求,以达夯实传统老人的快乐心里,巩固其家庭的和谐度。
关键词:少数民族 老年心态 和谐
我们所说的“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老人”,是指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大量的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子女和老人在迁移时间上的不同步,以及相当一部分老人对原居住地的留恋,养老载体和对象在时空上发生了巨大变化,跨省流动越来越多离家时间越来越长,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独守空巢。而“文化需求”,主要是说的是,这些留守老人,在大多独居的过程中,他们对文化的诉求。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少数民族地区,真正说得上“老年人”的并不是六十岁,而是从六十五岁开始的。而我的调查也就是从对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开展的。我们关注这一课题,其目的旨在呼吁全社会共同关心少数民族地区的留守老年,特别是他们的精神世界,文化心态等等。在问题的提出之后,我们得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这对于我们的扶贫工作会产生深远的现实意义。
这次我们采取的调查方式是问卷调查和走访调查,两种方式。而有的调查涉及个人隐私,只好用代用名。调查主要是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对现代生活的看法,如党的政策的看法;对家庭的看,如子女、临里关系;对民族文化的看法等等。
板屯村位于施秉县城正南面,距施秉县23公里,距杨柳塘镇政府驻地大约6公里,西邻黄平县谷陇镇,南接施秉县双井镇,地势险要,经济发展落后,是典型的苗族聚居地。板屯村主要由三个零散的村落组成,这三个村落主要是板屯大寨、李保寨、陆地坪(含陆地坪、洞口、茶树林、垴上四个小自然寨),三个大自然村落呈现三角之势。这三个自然寨由两支吴氏大姓组,(也有龙氏、仅5户),其一支为岜梭系,一支为岜锁系(因从侗族地方迁来,又称“顾系”)。这两支吴氏族人,在古代同为一支,因迁徙多次而分为两个支系。语言相同、习俗相近,唯一的不同是:岜梭系吴氏过的是五月端午,而岜锁系过的则是六月端午。
此次调查仅仅是调查三个大自然寨七十岁以上的苗族老人进行调查的。这些老人的家庭最大的特点是:都是有外出打工人员,都对传统苗族文化有一定的了解,都是享受低保补助人员,有经过集体劳动的集体时代等等。抽这些人作为调查对象是因为他们都经过民国、改革开放前和后的历史经历。这更便于对老年人文化心态的前后对比研究。
苗族地区的老年心态
一、老年人大多倾向于传统的情感观念强烈
在发出的21份问卷中,我们发觉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观念,那就是都倾向于传统道德观念。比如重亲情、重友谊,能歌善舞,思想保守,勤劳勇敢,性格内向但坦诚。
具体表现在:他们都是有一个共同的观念,对亲情友情十分的执着。耇万,83岁,板屯村自然寨人,其下有子二人,现均打工。膝下有子女4人,现仅剩两个,两个都在沿海打工。他家的房子都是新建设的,装修不错。他的两个孙子学习成绩都很好,奖状把堂都挂满了。他认为亲情友情非常重要。他说,现在的人都是喜欢分家出去,想建小家。其实他们不知道,“包着饭走一天,路上只看到客人而很难遇到家人”的道理。在你举目无亲,决望的时候,只有亲人才能救你。这种遇亲与遇客,说明的一个道理是你必须得有很多的亲人。而对于一个人出门的时候,又必须有个伴,这就是“伴去伴来”。这些都是苗族俗语,解释成汉语,就是人生一世,必须得有个朋友。正是如此,耇万一生出过两次远门,一次是修都匀的铁路,一次是修湘黔铁路。他说,五十多年前的事了,他对他的朋友记忆犹新。
茶树林自然寨有耇利,78岁,膝下有子三人,女儿外嫁,现有两个儿子都分家了,他和小儿子住。小儿子在县城里开了一个店,主要是做装修的。生意算不得红火,但也还过得去。每到节日,他的店铺更是忙忙碌碌。两个孙子和儿子在一起生活,读书也在县城里。小儿子所得的钱,除了给小孩读书以外,还留下一部分回来修房子。砖房修了三层,没有装修好的。每次儿子回来,都是带来水果和肉等,穿着更是老人放心。只是每到节日,儿子总是回不来。他对这点很有意见。他说,小的节日可以不来,可有的节日得必须回来,如二月二祭桥节、六月六粽粑节、卯节等等,他认为,这些节日家家户户都要邀请姑娘(姑妈)回来过节,没回来不成礼仪。违背了古训。俗话说:家家有去,家家有来,姑娘(姑妈)是自己家的人,必须有人去请回来协节,别人才不笑话。
大垴上的老人,巫旧,女,已93岁了,身体还雄棒,眼睛也还好,酒还可以搞二两。她现在和大儿子在贵阳居住。每到节日,她都要叫儿子带她回来过节。同时,他还要求儿子把亲亲朋友叫来过节。这次过六月六粽粑节,她家不仅老姑妈回来,孙姑娘也回来了。正好,我带去了四川电视台的朋友拍节日活动,也到了她家。老人家很高兴。对我们说,我现已九十三岁了。没有什么想法,就是希望节日时,有那么多人回来过节。其实,他自从去了省城之后,平常不回来,她在贵阳也习惯了,她说,那里也有苗族,每天和她们交流,也不感到寂寞。而每到节日到来时,她就开始提醒儿子儿媳妇了:“节日一定得回家,请姑娘、姑妈来过节。”由此可以想到老人对人情世故的重视程度。
二、老人对传统文化要求比想象中还要强烈
探究苗族地方老人的心态,我们认为,老人们对传统文化显现得十分的强烈。这里我们想要给大家介绍的是苗族的传统文化。如节日文化、习俗文化,衣作文化等等。
耇海,今年66岁,住洞口自然寨。他只有两个女儿。他对两个女儿的教育是,必须都是学会吹芦笙。也就在大女儿七岁的时候,他就开始教女儿芦笙了。他的要求是,吹奏在准,声调要纯,笙步要实。是大场地地,就要吹大场芦笙;是小场活,就吹无主芦笙。正因为对女儿要求比较严格,现在他女儿尊古俗,不仅进入校教育小学生,因做得好,她被调入县里的一所中学上课。而学校由此,还获得了国家“双百工程”的补助,获得了“民族文化进校园”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然而,他有的意见是,现在的芦笙节日都不吹芦笙,大家一窝蜂去跳现代舞,广场舞。他认为,这些人都是没有出习,自己的东西不学,去学那些。他对芦笙文化十分担忧。
耇赢,72岁,李保寨人。他说,过去他们每到节日,都是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外出去。白天和姑娘游方(谈恋爱,对情歌),晚上到姑娘家寨子去,唱大歌。苗族唱大歌不是和姑娘唱,而是和这个寨子的男人唱。苗族大歌共有十二路,每晚至少也要唱几路。唱《靓熬舍》、《掘窝》、《香见马》等等。有时候还唱到天亮为此。现在的年轻人,游方坡没有了,也没有人唱情歌了,仅凭一部手机,就谈成了恋爱。这个哪里好。没有感情基础,三两句不对,往往经常看到离婚的。他指着自己的老伴说,你别我老态都70岁了,那时要不是我对歌对赢她,我们还到不了一家。是的,他们现在的感情不错。
巫泡,68岁,茶树坡人。是个苗族传统古歌词手。她对于古歌算得上熟练得很。能唱《跟种》、《跟牛》、《刻道》、《降金降银》等古歌。她说,她们那一代,在酒场上,只要客人来到,先唱完《祝福歌》之后,接着就进入正题,所谓正题就是酒歌十二路。她说,曾在施秉县城与人对古歌,三天三夜不下桌。她反对现在的年轻人,长桌宴一摆,几首杂七杂八的现代歌一唱,酒醉了,散伙!不要说唱古歌,就是点简单苗歌也不会。她有一棵《刻道》歌棒,已传世了四代人了。儿子儿媳不要,她丢弃了。说得她满眼的悲伤。
三、老年人对传统农耕文化的需求
我们往往以为,老年人对现代生活十分的完全的的接受。其实,并不是这样。他们对一些现代生活也并不是如此,有时还是反对的。耇和,今年已八十二岁,他每天带着一根烟杆斗在村里窜门,找同龄人说话。一日,他来到了耇银家,他们天南地北的谈了。可回到现实中时,他谈到了家事。是什么事呢,原来大儿子从城里来,看到背柴的羊马叉,就顺便丢到了后阳沟里。他很气,说是那个羊马叉是好木料做的,背了无数扛柴,怎么就丢了呢?其实儿子也不是有意的,好多年煮饭炒菜全用电了,哪还用柴火。说到这里,耇银也答上话了,他也说他那把砍树的东北斧被儿媳给弄丢了,他也牢骚满腹……这不是传说,这是发生在那一代人的真实感受。作为上一代人,他们对自己的工具视如宝贝,虽然这些东西现在都用不上,可在他们的心目中,永远是财富。在调查的十二个老人中,他们总认为这些传统劳动工具留着,今后还有用。他们并不是说现在不好,而是认为“男耕女织”才真正的是生活。如洞口吴阿英,是个织锦好手,她织的锦技压群芳。当她眼睛看不到织锦而放弃织锦时,她将她的织锦机收到木楼上放好,并用塑料薄膜盖好,以防鼠害。她经常对年轻人说,好好的苗衣不穿,天天穿着汉族衣服。可她的姑娘或儿媳根本就没有听进去。
老人们都是苦难过来的人,对于当地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以及他们生活的村落都是是很热爱的。时代在变,生活条件在变,不变的是他们那诚实的心态。他们不希望这一切变得那么彻底,除了现代适应了的汽车、电视、手机等以外,还们还怀念着“鸡犬之声相闻”的美好环境。比如说,当他们不在成为劳动力之后,他们还是传承着古老的耕作文化。或养一头牛、一头猪、一条狗,或开着一片小空地种点菜、种点豆瓜、种几笼小米甚至开一块小池养几条鱼儿虾米……这一切并非全是拒绝现代,也并非全是接纳古作,而是对先前耕作一辈子的一种怀念。这就是乡愁的意义所在。相对于老人们说,乡愁是:老屋门前的小河,轻淌着儿时不尽的欢乐;乡愁是庭树秋叶的飞落,一池秋水,映着残荷身影的零落。
四、老年人对现代政策的态度趋于感恩
老人不管事,这是年轻往往采取的对老人的态度。其实,老人们也有自己的看法,有的甚还对党和政府的看待比年轻一代人强烈。如前面所提到的耇和老人,他是这样说的:国民党时期我过过,共产党时期我也过过,两个时代对比,共产党的这个社会真的太好了。国民党时候,他们抓兵派款,我们家躲到了嘎夷(即台江革一),我三叔被抓去,没有回来。共产党来了,我们有了土地,我大哥主动去当了兵,抗美援朝,他还有了工作,做了个小官。现在共产党更好,不说别的,就是皇粮国税不用上,种地了国家还发补贴。这是我们苗寨有史以来遇到的最好的‘望’了(望,即皇帝)。耇今档,垴上寨人,他说:今年他七十一,算是吃共产党的饭长大长老的。其先祖因参加包大肚苗族起义,清军来了,全村48口人跑到梭衣坡洞去躲,全部烧死在洞里,没有一人生还。现在好了,当兵争着去当,学生读书不要钱,人老了国家还发工资(养老金),房子坏了还拿钱来帮忙修……哎!可惜老了。象这样的社会,谁都想过到一百二十岁。
以上这两人是从新旧两个时代对比所得到的政策态度,而这种态度趋于感恩,这是大多数民族地方老人的共同心态。
五、老年人对民族的态度则过于担心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对民族未来感到无奈和担忧。
前面提到的茶树林自然寨有耇利,他对自己的孙孙在县城读书感到高兴,因为他们也有一种“也入城”了的感觉。孙孙回来,耇利用苗语问他们话时,两个孙孙都不约而同地用汉话回答,而且还是普通话。老人感到茫然,他心怕下辈子真的变成汉族了怎么办?
洞口伍菊,七十四岁。她雕花绣朵无所不能。她分别给自己的姑娘,还有孙女和外孙女都缝制了百褶裙和锦衣等等。她的女儿,嫁到城边,除出嫁的那一天穿过
一次这些衣服外,平常生活全穿着的是汉服,苗装几乎不穿。临到陆地坪粽粑节时,又是处在农历的六月六,是夏天最热的时候,也根本没法穿。孙女和外孙女因在外地读书,知道伍菊已给孙孙们制作了衣服,可这些孙孙外根本就没在乎过,害得老人一脸的沮丧。
……
解决农村少数民族老年人文化心态危机的出路
以上,我们仅仅是从老年人的民族文化心态所作的调查。
那么,问题提出来了,我们将如何面对这些问题,是置之不理,还是束之高阁。那么如果是“理”了,那又怎么个理法。对于老年人的心态研究,目前涉足的人比较少,从生态人类学的概念来讲,其实研究总比不研究好,“理”总比“束”好,因为它涉及至老年人的幸福感问题。也就是习总书记说的“让人民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问题。基于此,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解决老年人的心态问题。
第一、建立适合于农村传统文化相适宜的老年幸福院。过去,我们在建幸福院时,总喜欢将什么棋盘、麻将之类的物件作为老人幸福的娱乐工具。这是误区,根据不是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不去问少数民族地区的老年人需要的是什么东西。为此,我们认为,在建设老年幸福院时,必须将老年人们的真正想法考虑到。比如,我们所调查的板屯村,他们都是经过传统文化薰陶过来的人,他们并不需要什么麻将、棋盘之类的东西。要解决他们的幸福感问题,其实就得从实际出发,如他们爱好芦笙、铜鼓、板凳舞等等,我们可以购置这些东西。他们喜欢唱传统民歌,我们何不帮助他们翻录古歌古词,并用放音像的形式满足他们呢?
第二、做好传统文化的再教育。任何民族都有其区别于他民族的文化传统。民族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世世代代积累而成的精神财富,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的综合丰富了人类的文明。中国是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总和,其中当然也包含少数民族文化。黔东南好称民族文化大州,施秉也是民族文化大县,有的传统文化还进入了国家级名录。所以,我们在满足老年人心态的同时,最关键是要搞好民族文化教育,如民族文化进校园中的双语教育、民族歌舞教育、民族礼仪教育、民族节日文化教育等等。同时,采取措施,将这些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第三、做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宣传和实施。如语言平等、民族平等等等,这是《宪法》赋予的权利。五十年代初,当地召开群众大会,当时百姓基本都是没读过书,大家开会时都是用的苗语。南下干部没有办法,除了用翻译外,好多人努力学苗语。因出现了很多北方干部说苗语的情况。现在不行了,单位里开会不要说本地汉语,还非得让大家去说北京普通话。而在农村,本是苗族的村寨,开起会来也全部用汉语。这其实是一种心胸狭窄,目光短浅的心态。而我们的自治条例中所说的:“鼓励各民族干部互相学习语言;除本民族语言文字外,对能够熟练使用两种语言以上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干部,予以表彰、奖励。”事实上,我州建州以来,确实也未曾奖励过任何一个能通用两种语言的干部。由于这样的原因,我们说苗族地区的老年人还是对民族文化的失落感到十分的忧虑。
第四、要努力丰富苗族族人民文化生活,积极引导群众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建立或完善民族文化站、文化中心、山村俱乐部、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等。总之,要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地发展与时代相适应的民族群众文化事业。板屯村有很多的节日,如祭桥节、六月六粽粑节、七月半、九月九进仓节等等,这此节日要让老年人满意,就必须按传统形式举办,让民族文化长久保留下去。
第五、做好精神慰藉。我们走访的20家留守老人情况的分析,老人精神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而这一点恰恰是政府部门和外出务工子女忽视的。而老人精神慰藉上的问题是很多方面因素导致的,为解农村老年人的心态问题,还得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专门为留守老人服务,定期下乡主动了解老人的内心世界,发现问题就及时解决。乡镇政府领导和村委会成员可以经常下乡慰问留守老人。此外,村委会可以开关注身边留守老人的动员会,唤起人们关注身边留守老人的意识,从而改善留守老人精神生活。加强孝道宣传。教育外出务工人员尊重父母,时时与父母保持联系,大事与老人商量,尊重老人的意见;按时给老人寄钱送物;让老人无后顾之忧。“常回家看看”,记得挂念家庭,时常打电话回家了解父母的生活状况及身体状况,更好地敬老爱老。更要加强宣传邻里之间要互相帮助的力度,通过学习提高整体素质,关注留守老人,共创和谐社会。
施秉县“夕阳红课题组” 调研人员:吴安明 吴安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