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贵州省纳雍县张家湾镇补作村的箐苗群众,齐聚该村后山,举办一年一度的祭山活动。纳雍县委宣传部、县委统战部、县民宗局、张家湾镇相关领导到场指导。
据了解,纳雍县苗族四个支系之一的箐苗,分别居住在百兴、张家湾、水东等乡镇,自称有十二寨族人,是“丢失在深山老箐的民族”,实际上在纳雍县境内,箐苗聚居的自然村落有21个,约1150户5000余人。
补作村的箐苗祭山活动已经延续了数百年。因为祭山活动是民族古籍普查对象之一,纳雍县民族和宗教事务局还邀请了视频摄制组,对祭山活动进行全程跟拍,将制作成专题片,除了资料保存之外,作为一项重大的民俗活动,希望能为民俗旅游添砖加瓦。
据箐苗老人口耳相传,明末清初,他们的祖辈就生活在水西大地上。清康熙三年(1644年),吴三桂剿水西,水西宣慰使安坤率领水西领土上的各民族奋起反抗。水西战役失败后,为了躲避追剿,族人退到六枝、织金、纳雍三地交界处海拔2000米以上的箐林中,以狩猎为生。
当外面的战乱平息之后,某一年的农历三月初三,箐苗人走出了大山。为了感谢大山林箐遮风挡雨、哺育族人,让族人得以生存和延续,于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箐苗都要举行祭山仪式,感恩大自然。
以前,祭山活动只有苗族同胞参加。现如今,箐苗十二寨里,有的寨子已经逐渐淡忘了祭山活动,或者以家族为主,小规模的开展祭祀活动。
而张家湾镇补作村的箐苗人,一直保留着祭山的习俗。除了箐苗之外,随后迁居到此的汉族等其它兄弟民族,也纷纷参与进来,大家都遵守着一个不成文的规定:爱护大山的一山一水、一花一草一木,爱护栖息在大山里的各种飞禽走兽,任何人不得砍伐林木、开垦林区。祭山,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相互依存。
如今,乘着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在毕节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的感召下,补作村依托政策勤劳致富的人越来越多,邻里关系十分和谐,村里考上大中专院校的人不断增多,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了,村民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意识越来越强,保护花草树木的积极性越来越高,祭山,不只是一种仪式,已经成为村民们自我约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习俗。相信不远的将来,这里的绿水青山,定会变成金山银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