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苗族人过苗年节,但在靖州锹里的楠木山苗寨,由于数百年来与周边汉族文化的融合,苗年节渐渐远去。现在已不过苗年节,只与汉族一道同过春节了。春节已经成为楠木山苗寨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虽然与汉族同过春节,但依然保留许多奇特的习俗。
楠木山苗寨位于靖州县西部湘黔两省交界的崇山峻岭之中,属靖州县平茶镇棉花村三组。这里山青水秀,茂林修竹;吊脚楼因山就势,鳞次栉比。它是一个苗族语言和习俗都保持完好的苗家山寨,距县城56公里,有乡村水泥公路通达。
楠木山是湘黔古“四十八寨”之一。元末由龙杨棣开山建寨,至今800多年。清代鼎盛时期有180多户,900多人,由于析寨分出,如今楠木山苗寨只有20多户人家,120多人,年轻力壮的大都到外地打工,这里平时虽冷清,可一到年关大伙都回来也就热热闹闹,年味也浓了。
除与周边汉族相同的杀年猪,吃“泡汤”,磨豆腐,打糍粑,贴春联和守年岁等习俗外,楠木山苗寨的年味有许多特别之处。如“敬神灵、祭祖先、开财门、担新水、捡新柴、换年酒”等等。
敬神和祭祖。在靖州锹里楠木山苗寨,祭祀祖先和敬奉神灵是一件极其严肃的事情,马虎不得。
祭祀一般从腊月二十三日开始,到新年正月初三结束。二十三日晚,传说灶王菩萨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天下的事情,这一天苗家用酒肉供奉灶王菩萨,送其上天。楠木山苗寨杀年猪比汉族迟一些,大多在腊月二十六至二十八日,杀猪那天,要把猪头拿到家神龛前和“保山”(一般以寨子旁的古树作保护之山)祭祀,请祖先和保山神先享用年猪,以保佑全家。
大年三十,敬神和祭祖是重头戏。中饭后,家家户户带上香腊钱纸、“刀头”(煮熟的大片猪肉)、米酒、糍粑,到“寨门、关山、保山、土地、木桥”等处敬神,在楠木山有两株神树是家家必敬的,一株是苗族神树枫木(苗族始祖蚩尤的化身),一株是楠木山神树楠木(楠木山祖先的救命树),敬神时口中念念有词“今天是大年三十呀,我用千斤刀头、蜂糖美酒来供奉您呀,要保佑我全家平安健康发财,万事如意啊……”
吃年饭前祭祖是必须的。饭菜做好后,先拿到堂屋神龛前敬祖先,斟上两杯酒,插上三柱香,点两支蜡烛,烧几张钱纸。作揖叩头拜祭,念道:“天保佑,地保佑,祖先保佑,保佑一家大小出入平安,健康幸福,读书上进,求财得财,求官得官,人丁发达,六畜兴旺”。此时还要点长明灯,即点燃神龛上的油灯,此后油灯要不断添油,让它一直亮到初四早上(如今也有用不关电灯替代的)。让灯火照亮祖先们的眼睛就可以香火不断,人财两发,幸福吉祥。
正月初一到初三,早上敬茶、中午、晚上敬酒敬饭菜,上香、点蜡,烧钱纸,燃放鞭炮三次,从不间断。
祭祖是靖州锹里楠木山人对先辈的尊崇和纪念,表示饮水思源,不忘先人养育之恩。敬神,是楠木山人祈求平安、期待吉祥的一种表达方式。渴望平安吉祥,期盼一生顺利永远是人类生存意愿的直接表现。
守年岁。守年岁而是华夏子孙共同的习俗。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锹里楠木山苗寨守岁是在吃完年饭后,全家人围着火炉喝茶、吃糖果、聊天和学唱苗歌,等待新年的到来。“守年岁”期间,大人要给孩子发红包(压岁钱)并叮嘱:“好好学习,考上大学”。相传楠木山的读书郎要在大年三十夜读书,才能读得懂,记得住,将来才会考取秀才、进士、甚至高中状元,科名显达。三十夜还是学习苗族歌霯的好时机,直到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在上锹楠木山苗寨,年夜饭后,姑娘小伙子们纷纷相约来到寨子老歌师家中学唱苗歌。近些年来,随着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已进入千家万户,年轻人多是看着春节联欢晚会和玩手机微信守年岁。
开财门。在靖州锹里楠木山苗寨,正月初一凌晨的鸡鸣是新春到来的标志。一听到鸡鸣,守岁的男人就立即去开大门,边开边说:“财门大大开,金子银子滚进来;开门大吉大利,招财接福进门。”接着,忙着烧水、泡茶、点蜡、上香、烧纸、祭祖先。鞭炮齐鸣,烟花四起,人们欢天喜地迎接新年的到来。
担新水。就是大年初一清早到寨子的水井担新水。现在楠木山各家各户都用上了简易的自来水,平时已不用担水了,龙头一开,水就“哗哗”来,方便得很。但春节的新水是一定要担的,而且还要抢第一。相传谁第一个把水挑回家,谁家新的一年就有好的盼头,好的生活,好的希望。于是家家都在争第一,所以担新水还叫“抢新水”。天刚蒙蒙亮,去担新水的人,拿上香纸蜡烛和鞭炮,肩担水桶直奔水井。来到了水井边,首先上香、点蜡、烧钱纸,感谢井旁边的土地爷爷,保佑我们平平安安;再感谢水井奶奶恩赐给我们甘甜的水;还要感谢祖先挖了水井,吃水不忘挖井人吗。然后放一挂鞭炮,舀新水。舀新水也有技巧,不能装得太满,若是贪心装得太满,在路上把水浪(溢)出去,传说这一年可是要失财的,因此担水回家总是小心翼翼的。等新水一到家,马上烧一锅新水,给祖先敬上新水沏的茶,点上新年的香,保佑我们幸福安康!据说,人吃了用“新水”煮的饭菜,喝了用“新水”泡的茶就会身体安康,延年益寿;猪牛羊喝了“新水”就会长得更快更肥壮。总之,喝了新水,使人感到:年,新了;家,新了;人,也新了;一切的一切,皆新了,都新(兴)旺发达了。
捡新柴。捡新柴是大年初一早晨的事。吃完用新水烧的油茶后,男人们就会带着小孩出门捡一小捆柴火。楠木山人一般是在卯时(上午7-9时)到寨子东方捡新柴。也有些信迷信的人,通过看黄历定时辰和方位,在认定吉时到其他方位去捡新柴的。苗家的男人们披一身晨光,钻进一片密林里,一会儿,一捆连枝带叶的柴就带了回来。捡新柴按惯例要捡生树枝,生柴就是生财嘛。捡来的新柴回家要立即烧,越旺越好,喻示新年发财,财源滚滚,苗家人家的日子红红火火,兴旺发达。
换年酒。靖州锹里楠木山苗寨,盛行换年酒,它是房族近亲聚会,互相交流的拜年活动。常言道:“树大分叉,人大分家”。子女长大了,成家立业,平时各忙各的事。叔伯兄弟、姑嫂姐妹、公婆婶媳、侄儿侄孙,一年之中很难相聚几回。趁年节时闲隙,房族们欢聚一堂,热热闹闹同享天伦之乐,既庆新年,也可讨论家族大事。
年夜饭由各小家庭在大年三十晚自家吃。换年酒,一般从初一开始,一户一餐,一天两餐,直到房族内家家轮到为止。若无叔伯兄弟或房亲较少,也可以与亲戚朋友、左邻右舍换年酒。
换年酒不论人多人少,都不分桌,喜欢合在大堂屋里吃合拢宴,如果还坐不下,白天天气好也可摆在屋外面吃。总之,要挤在一起,团团圆圆。席间坐次也很有讲究。辈份大和年龄长的坐上席,依次按班辈大小和年龄长幼顺序排列座位,主人一般坐下席。参加换年酒的房亲们都以客人的身份出现,不用下厨,像贵客一样端坐在席上吃肉喝酒,吃得开心,饮得痛快。喝酒兴吃“扯扯杯”。“扯扯杯”有两种,一是“满圆大发”, 即古人流传的“传杯递盏”式的交杯酒,全席人一起“扯”,将酒杯用右手递给下一位,同时左手接上一位递下来的酒杯,然后一同干杯。开席时要“满圆大发”三次,散席前还要吃团圆杯,再“满圆大发”一次。二是“交杯酒”。 交杯酒为两个人单独喝,即双方站立起来,各自将手中的酒杯递给对方,相互之间手不松杯,直到喂对方喝干,然后收回自己的酒杯,有的还互相扯菜。互相扯酒扯菜,边扯边讲笑话,其乐融融。酒过三巡之后,主人为表示诚心待客,要从长者开始,每人来一个“交杯酒”;房亲们为真诚谢主,也要和主人单独扯酒;房亲之间也要单独“交杯”的。伴随着苗家米酒的醇香,兄弟般的浓浓情意,房亲们来酒不拒,一醉方休。
席间还要唱苗家酒歌,一般是一名歌师代表主家,一名歌师代表房亲对唱,众人和歌。如主家唱“三十吃了年庚饭,初一早起是新年;新年新岁新气象,三班老少喜洋洋”。房亲答“三十过了三百六,初一三百六又来;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人间福满门”等等,唱一首歌,大家喝一杯酒。唱酒歌吃换年酒,一餐至少得两三个小时。
换年酒一般到初六,大家族最多也只到初十结束。各自又去忙自己的事去了,下次换年酒得等到来年春节。(作者:龙家贵,男,苗族,靖州县锹里楠木山苗寨人)
祭神树

楠木神树

敬桥头土地

拜不许舅霸姑婚碑

楠木山大年初一的早晨

楠木山苗寨村口

换年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