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边树下成了恋爱之地,外出回来的小伙子穿上了西装。
帮忙送来嫁妆的亲戚是贵客,进门要喝一杯“进门酒”。
男方家姐妹等女性带着新娘去挑“新水”,新的生活从此开始。
亲戚宾朋来贺喜,进门要喝牛角酒。
新郎新娘招待好亲朋好友,与等待他们的至交共进喜宴。
宴,对于三十多年前的城乡百姓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词。如今,高寿宴、结婚宴、生日宴、升学宴、添丁宴林林总总,已经令人头痛,就算是一年一度的除夕宴,大都不被人们青睐。
但是,有一种“宴”不在宾馆,不在酒店;没有铺张,没有奢侈;它在江河边,它在大山间;有的,是金色衣裙银制饰品的传统豪华,是奇特习俗独拥文化的人类瑰宝——那,就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苗族婚宴。
魂牵梦绕若干年,2013年1月26日,跟着在省城某学校当老师的龙光长回到他的家乡——施秉县杨柳塘镇地坝村,他将在这里和他的新娘“完婚”。
同行的施秉县民族文化研究者吴安明先生给我们简要讲述了这一方苗族的婚俗。
苗族婚俗因支系和地域的不同有着很大的差异。
施秉县杨柳塘镇方圆所居的苗族被称为“高坡苗”,世居这里的苗族历史以来实行家族外婚一夫一妻制,婚姻的缔结多为自主。
以前这个地方每村每寨都有“游方坡”(苗族“土话”叫“马郎坡”,即苗族青年男女聚会找异性朋友<叫“摇马郎”>的地方),由寨老们按风水择坡,多选于寨旁风景优美之地。
游方的时间一般在农闲(农历九月至第二年的二月)或节日集会期间。每到游方时节,青年男子三五结伴到异姓苗寨游方坡游方。男青年以吹口哨、木叶、夜箫、芦笙等为信号,邀请女青年出来攀谈,唱歌。经过集体对唱,选择意中人单独密谈,建立感情后换信物,然后订立婚约,择吉日结婚。
这里的苗族婚礼主要有托媒、接亲、报亲、挑喜水、回门等过程。
刚才讲到“托媒”定下了好日子。“接亲”喜日晚上(必须),新郎邀约五六个好友一同去女方家接新娘。待新娘梳妆打扮完毕,吃了生母做的一碗酸汤饭后,带上寨上父母健在、子孙满堂的长辈用糯米草编织的一双草鞋(以防路上滑脚摔倒,摔倒被视为会“丢魂”)出门——这就是“接亲”了。
新娘寨上的姑娘一路欢声笑语送至寨边,再以飞歌相送,直到远去。
新娘到夫家门口,由一人吟诵贺词,夫家小妹出门接下新娘的红雨伞,牵手进屋。
新娘进屋先向公婆问好,待老人杀了公鸡后才能坐下。当晚主人备办酒菜招待亲朋邻里,意为宣布儿媳妇到家,然后对唱酒歌通宵达旦。
房族中的姑娘们陪伴新娘十三天,新娘新郎十三天中不同房,此旧习沿袭至六十年代。
新娘“嫁”到夫家就要劳动,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叫“挑新水”:进屋的第三天拂晓,由小姑挑着水桶带着新娘去井边挑水。挑新水不能摔倒,否则“不吉利”;不挑满桶以防水溢出,免得“丢掉子孙”;禁忌遇见过路人,不然今后不能聚财。新娘“挑新水”之后就开始做力所能及的劳动了。
这还不算完,还要“报亲”:新娘到夫家第三天,夫家父母托两个会讲话的男性长者到女方家报信,谓之“报亲”。一是与女方家父老协商聘礼及办喜酒等事宜;二是把新娘的嫁妆挑到夫家。报亲时双方父老言谈均用含蓄深奥的对偶句(理词)交谈,解放后逐渐变为用通俗话交流了。
最后的一道主要程序是“回门”:新娘到夫家只住十二天,意为一天一月,满“一年后”回娘家。
第十二天或第十三天上午,新郎家办喜宴招待乡亲宾朋好友,叫“喝新媳妇酒”或“吃新媳妇饭”。随后,新郎家选派八至二十人不等男性青、壮年,用新砍的杉木扁担、新箩筐、新布袋挑上猪肉、公鸭、糯米、绸缎、丝线、土烟叶、红蛋、糖果、小包食盐、几两茶叶以及新娘的衣裙首饰送新娘回门。
那边新娘家也大办喜宴接待男方来客和招待亲友,叫“喝姑娘酒”。
其时,娘家院门由两位身着苗族盛装的妇女敬“拦门酒”,堂屋大门由两位男青年敬“门庭牛角酒”。来客须喝了这两道酒后,方可进屋。
宾、主酒过三巡,就跳铜鼓舞、对唱酒歌度过不眠之夜。
当男方家来的客人吃好饭要返回时,女方家三个能歌善舞的中年妇女就开始给客人倒茶,与客人对唱“茶水歌”,讨茶水钱。客人给茶水钱后,即用锅烟在客人鼻梁上画一道圈送行。随即在每一个客人的胸前围上一张毛巾,意为:来我家帮忙辛苦了,送一张毛巾擦汗水。
其他客人离席时,必须喝门前的牛角酒才能出门。为此双方在大门你堵我推,寨上的人们在两边喝彩,很是热闹。
客人走的时候都有娘家的妇女唱歌敬酒送行。喝了送行酒的客人的脑门上都会被唱歌的妇女用“太阳花”蘸着植物制成的染料盖上一个印记,表示客人在主人家“得酒喝了”——客人到主人家喝酒是主人家的骄傲。
苗族女子婚后常住娘家,到次年二月和八月打谷子,第三年栽秧或夫家有红白喜事才接到夫家小住,不超过十三天,由夫家父母邀房族几个长者挑猪肉、公鸡、糯米粑、糖果等礼品又送回娘家。
新娘此三次回家,娘家都要备办酒席,邀房族陪客,苗家的歌声,常常回响在屋宇里、邻里间……
小龙家世居的施秉县杨柳塘镇地坝村有一半多乡亲是苗族,新娘吴昌兰家所在的杨柳塘镇翁塘村全部是苗族,两家商定按照本族习俗举办婚仪。
如上所叙,苗族传统婚俗规矩繁多,这些“规矩”就是本地苗族的文化。这样的“文化”以其独到之处引人入胜。
安明先生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苗族地区的群众为了改变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和改善生存环境,大多外出打工,特别是青年人基本上都出去了,长大的孩子们也跟着走出了大山。城市的生活条件和方式吸引着他们,他们的身心再难得回归到土边田里。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规矩”有的消逝了,有的改变了,有的淡化了——这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却带来了传统文化逐步消逝的悲哀。民族文化可以进校园,但那是一些表象的东西,婚仪这样的文化今后只能是表演了。
自然风光五百年,民族风情一瞬间——记录,是一种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