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稻田鱼种安全过冬,最近丹寨县南皋乡九门村在二百多亩稻田里,为鱼种建起了400多个“袖珍茅屋”,让5000多条鱼种有了安乐窝。

2020年11月19日,笔者乘着暖暖的冬阳至九门村釆访,只见苗寨依山而立、傍水而居,一块明镜般的田水泛起一片片粼粼光泽;蓝天白云倒影在水田里,亮汪汪的水田里冒出一个“袖珍茅屋”,使之更为好奇。经过打听,方晓是为了让稻田鱼安全越冬,专门在水田里为鱼种搭修房屋,预防田水结冰、鱼儿缺氧死亡。有了房屋,就可遮雪避冻,即使再大的凝冻,房屋下都不会结冰,鱼儿会游进房屋里,安全御寒防冻。小鱼屋都是搭建在深水区,以防水拥挤供氧不足。在九门村第一书记黄启华、县委宣传部驻村干部杨通兴的陪同下,一道去白岩冲参观一个个耸立在水田里的小鱼房屋。其实,稻鱼鸭循环生态系统是苗侗地区的千年传统耕作,是既实惠又科学的农业稻田耕作技术,水稻一一田鱼一一养鸭的循环系统,稻苗需要水和肥泥,一方两便放些鲤鱼,鸭子拉屎在田里,为稻鱼增加肥料,鸭子还免费薅秧松稻根,这样算是生态的相互补充、资源分享,实现水稻、鲤鱼、鸭子的“共赢”,达到人类对稻鱼鸭的综合利用。2011年,黔东南稻鱼鸭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正值日渐当顶,鹅鸭忙作之时。可是,田坎上有两只灰鹅把头藏在翅膀中,其中一只还玩起“金鸡独立”,享受着暖暖的冬阳,好像对稻田鱼根本不感兴趣;然而,另有两只雌雄鸭子把头使劲钻进水田里,也许在追逐小鱼还是一路摸撮着螺蛳,弄得满田浑水、荡起层层涟漪。杨通信解释说,“鹅不吃鱼、鸭吃鱼,水太深了鸭子也无奈,不过让鱼多跑点,肉长得紧扎才好吃。”难怪,现在均时兴养林下鸡、山林猪、水中鸭哟!黄启华指着一片田里的小茅屋说,“我们要求村民在过冬田里搭建鱼屋,让鱼有家,经验收合格后,按一个鱼屋八十元补助,含平整稻田、买鱼苗在内”。往年,村民为了防鱼贼、防鸟鸭,均是弄些树枝、刺篷放在鱼窝里。不过,现在鱼贼少了,只防飞禽、鸭子而已!今年,为田鱼搭建标准茅屋还是第一次,也是首次做得如此认真,茅屋也做得精致。别看一个小小的鱼茅屋,没两三个活路是 完不成的:准备木料、竹子,拔禾桩兜,建屋盖草,刨鱼窝……远远看去,水面上的小茅屋既像一栋草廊亭又像一叶小乌蓬。说来也是,一个村民还在鱼屋旁边建了一个鸭蓬,让鸭子有个鸭窝生蛋、栖息的地方呢,想得十分细致周到。

在九门坝,每一块田里都建有鱼屋,有些还建得大,里面可能有好几间屋呢!我们行走在田边的稻鱼长廊上,目睹鲤鱼在田里游来游去,因为田水浑浊看不清鲤鱼的真面目,但是有等条鱼趁着暖阳来一个“鲤鱼打挺”,溅起一朵朵浪花,估计此鱼就至少在两斤以上。今年,九门村稻田鱼总产量达1万公斤,产值达30万元,群众又获得了实惠。明年,九门村计划实施稻鱼工程420亩,届时又是稻花香、谷金黄、鱼满田的景象!

村支书罗俊玲介绍,贵阳、凯里、都匀、丹寨县城等地出现了多家“九门稻花鱼馆”。
此时,一阵阵苗家酸汤田鱼的香味飘到了田野,催吃午饭的电话来了。回到屋里,一锅红红的酸汤田鱼在锅里翻滚,鱼香味随之袭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