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至22日,铜仁市江口县原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正县级)、江口县苗学会会长龙书拓率江口县苗学会专家学者,江口县双江街道梭家苗寨主任,民和镇大山林苗寨主任,江口县苗学会锣鼓队队长一行20余人,到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开展民族村寨文化及经济社会发展考察。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苗学会名誉会长、顾问吴进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苗学会执行会长廖光文,三都水族自治县正处级干部、三都水族自治县苗学会顾问李子祥,三都水族自治县苗学会常务副会长平立豪,三都水族自治县苗学会副会长杨昌林等陪同考察,并座谈交流。

11月21日,考察团一行考察了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江镇盖赖苗寨。盖赖苗寨位于雷公山南麓,都柳江北岸。是闻名遐迩的苗族经典文化节目《跺月亮》的故乡。苗寨有486户2000多人。苗寨有盖赖蜡染、芦笙制作等作坊13个。整个村寨以吊脚楼为建筑主体,均为杆栏式三层木楼,倚山而建,傍田而居,民居鳞次栉比,民居上有各种形状的雕刻花纹,门窗都很考究。盖赖苗寨至今仍保存有祭芦笙、闹芦笙、开秧门、关秧门、开活路、祭雷、请中柱等古老而神秘的习俗。盖赖苗族人民对月亮神有独特的敬仰,每逢丰收或重大节日,盖赖苗民都会在收割过后的田土上、空地上铺上木板,男女老少在芦笙的伴奏下,有节奏地翩翩起舞,庆祝丰收或佳节。该节目2012年起走向全省、全国,甚至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获得了中国舞蹈荷奖银奖等各项大奖。该节目已经成为三都水族自治县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盖赖苗寨建起了斗牛场,跺月亮表演广场,在脱贫攻坚政策的福荫下,苗寨人民人均收入达到了4198元,迈过了温饱线,成功脱了贫。

11月22日上午,考究组与黔南州苗学会、三都水族自治县苗学会在三都水族自治县政协会议室召开了座谈会。龙书拓介绍了江口县苗学会这次考察的目的,江口县苗学会成立时间短,刚起步,要做的事千头万绪,希望考察学习之后,能在江口苗寨文化的挖掘、保护与经济社会建设中,推广三都苗寨一些适宜的经验及做法。
李子祥、杨昌林介绍了三都水族自治县苗学会成立以来开展的工作。三都水族自治县位于黔南东南部,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总面积24000平方千米,40万人口,其中苗族人口5万。有高硐、盖赖、野记等苗寨108个。三都水族自治县苗学会成立于1984年,学会成立后,积极投身民族村寨经济社会文化的推动工作,尤其是为几个苗寨脱贫攻坚、民族文化挖掘与打造,做出了贡献。在2020年的新冠疫情防控中,三都苗学会积极参与防控,甚至有一批苗族医护人员亲赴武汉抗疫中心,为夺取抗疫战役胜利勇于献身献力。
三都水族自治县苗学会副会长李友培详细介绍了苗族节目《跺月亮》的缘起与发展,演职人员在北京演出期间,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的亲切接见。

江口县苗学专家周远鹤、刘胜平、龙光耀、黄昌俊等就考察工作谈了感受。周远鹤说,盖赖苗寨建筑极具苗族特色,建筑工艺值得东部苗族地区学习,苗族服饰依然在流传,原生态舞蹈很令人震撼,已经成为苗族文化的品牌。各地游客来此游玩,大多是冲着《跺月亮》这台节目来的。原生态文化要走出门,需要打磨,提炼,更要把这些民族节目放在当地,融入民间,进入校园,从小娃娃抓起,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芦笙工艺韵味无穷,民族饮食也有地域特点。江口旅游做得很好,但旅游文化的挖掘仍待深入。
刘胜平说,这次考察感受很深,三都风景秀丽,养心养肺,都柳江夜景迷人,置身其中,令人心旷神怡。三都民族风情浓郁,人民热情发客,民族传统文化已经引入校园,成为课间操,苗族非遗传承有序。作为旅游产品,走向市场。江口非遗项目转化成旅游产品,还有待下功夫。

龙书拓在讲话中指出,一个月前的都匀考察之行印象深刻,犹在昨天,这次考察,让我们考察组感受到,黔南州苗学会工作开展很扎实,很活跃,把各方面的人才引入苗学会,并为学会做贡献。三都县苗族文化研究很深入,学术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学术研究成果非常显著,苗学研究成功转化成了经济,苗民得到了实惠,达到了学会成立的应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这些成果和经验对江口苗学研究与发展深有启发。更应感谢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巨大支持。
黔南州苗学会老会长吴进华总结时指出,铜仁市江口县苗学会到黔南来交流,东部苗族同胞深受荆楚文化的影响较深,经济、教育、社会较黔南要发达得多,这样的交流将进一步促进民族地区同胞的情谊。苗族有光辉灿烂的民间文化,还有尚武文化,抗战时期苗族部队到战场上令日寇胆寒。希望今后将苗拳引入校园,进入体育课堂,从娃娃普及起,练好童子功,健身强体。对精准扶贫成果,要客观看待,既要肯定其功劳,但也不要过分高估效果。苗民生产生活水平还很低,村寨中还没有连片长效的产业,做乡村旅游首先要打破交通瓶颈,工作要扎实,不要面子工程,把通往苗寨的路建成旅游路,建成苗民致富之路。要靠山倚山,狠抓产业发展,既要有特色,更能助民增收。不断完善民族文娱节目,争取做成系列。狠抓教育教学质量,教育上去了,文化上去了,人的素质上去了,乡村振兴才有希望,脱贫成果也才能巩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