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南苗乡神医水师初探
——以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为例
作者:曹正城 杨进步
[摘要] 在湘西南千里苗疆地区,自古以来对那些以“一碗水”开场疗伤治病,有神奇医疗骨伤等技术专长的人尊称为水师,也称之为苗乡“土郎中”、“苗医”。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医疗科技的现代化,这种古老而传统的骨科医疗方式、方法如今已经十分珍稀,在告别贫困、建设健康中国和乡村振兴的大潮中有待进一步挖掘、传承、创新发展和利用。
[关键词] 湘西南苗乡;神医;水师;城步
水师——民间伤科医生,历史悠久,在我国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在汉代以前,我国农村就有水师的称呼。它是我国民间治疗跌打损伤,无名肿毒、蛇咬毒伤及各种疑难杂病唯一的一支专业性、半耕半医性的医疗队伍。
城步苗乡水师,是特殊的“医师”。他特殊在有自己独特的医疗医学理论和见解,做到诊伤接骨不打麻药,不用开刀,大大缩短了治疗愈合的时间,减轻了患者痛苦,实现功能恢复快、效果好;同时,为患者节约了医药费用开支,减轻了病人和家属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
城步苗乡水师,是我国民族中医药文化宝库的贡献者和乡村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他们曾经为乡村广大群众看病诊伤,排优解难,身心健康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它的思想、技术、药攻和治疗效果普遍得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高度赞扬和认可;在那些缺医少药、经济落后的乡村,水师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医学科技高度发展的当今世界,水师仍然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些被大医院宣布的“不治之症”,经水师治疗,“死马”能变成“活马”;一些被大医院曾经多次动手术,治不好的病和伤,在水师那里却能迎刃而解,因而他们被称之为“神医”。
一、城步苗乡水师的历史渊源及其影响
苗乡水师在古代和新中国成立之初前后是十分吃香的,队伍也比较大。
城步地处湖南雪峰山脉和广西越城岭余脉交汇处,这里山高林密,溪河纵横,中草药资源十分丰富,曾经几乎每乡每村都有水师,有的村同时有好几位。水师靠治病疗伤养家糊口,有名的水师家中都比较殷富,主要是治病能赚到谷子和钱,名声也好,受人尊敬,因而羡慕者多,拜师学艺的也不少。那时水师吃香的原因,主要是科学不发达,医疗机构少,交通、通讯又十分不便,医疗水平也相对较低,因而大大小小的病,特别是生活在山区的人所患跌打损伤、无名肿毒,都请当地的水师医治。而现在,水师队伍已日益缩减、频临消失,年轻的水师很少,年老的水师大多隐居山林乡村,真正懂水师全套,能疗伤治病、身怀绝技的屈指可数。主要原因是现在医药科技发达了,交通、通讯方便了,医院和诊所县乡都有,一般的病都去诊所打针买药,大病就去医院住院治疗,因而水师这一行业的香火越行越少了。现在的年轻人,也很少有人去学这门技术,因为这门技术难以学精,难以养家糊口,更难发家致富。现在偶尔为人疗伤治病的水师,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是上了年纪的,一般在五十岁以上。也有个别年轻的学这门技术,但难有恒心,难耐寂寞,真正学得精深达到炉火纯青的极少。而现在的患者,一般不会先找水师疗伤治病,除非是医院治不好的疑难杂症,或是医院伤科接不上位与接不对位的骨折等等,无奈之下,患者或患者家属才带着侥幸的心理去寻找水师。其实,城步苗乡水师许多秘传的治疗方法和草药,以及那些科学暂时无法解释、又实实在在能辅助疗伤治病、甚至可直接疗伤治病的灵符法水,确实值得重视和研究,值得保护、挖掘和传承创新。
从清未到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五、六、七十年代,在湖南城步与广西龙胜的交界处,城步苗乡水师是最久负盛名的。如我县汀坪乡团心寨村的杨柱水师。杨柱(又名杨盛善)生于1924年,他师从于其父亲老水师杨昌宁,为乡村百姓救死扶伤,盛传佳话。杨昌宁也是一个师承祖宗武功医术的老把式,因生活所迫,要往桂林挑盐,清未民初兵荒马乱,抢劫盗窃时有发生,昌宁凭籍自己的武功和医术,一方面为盐帮商客和沿途百姓救治伤患,另一方面为大家起到了防抢防盗作用。当时湖南盐商在桂林塘下墟起货,市场比较繁盛。所以三派九流混杂,每逢墟场集日,时有设擂比武。杨昌宁武艺高强,凡逢擂场,他也要登台初试身手。每次逢他上台,他身手敏捷,拳脚并用,几招便把对手打败,因而享誉一方。据说一次在兴安住伙铺,屋前田里有头大水牛在吃草,同行便说:“昌宁你能把那头牛放翻吗?”杨昌宁二话不说便走过去,双手紧握牛角,一个扫堂腿便把牛打个四脚朝天,引得围观者啧啧称奇。1927年军阀混战,一队枪兵路过城步团心寨,看到杨昌宁家里比较富足,便要他拿伍佰光洋,昌宁拿不出,枪兵就把昌宁家老小三口绑上南山吊羊(即作为诈財人质)。没过几天,又来了一股枪兵梁子(旧时指正规部队),双方打了起来,吊羊的枪兵伤亡很多,有的手臂、大腿被子弹贯穿发炎了,痛得要命。就对昌宁讲:“你要能治好我们的伤,就不杀你们,放你们回家。”昌宁为了自家人不受伤害,同意为他们治伤。他找来几根棕绳,从伤口处穿过反复拉扯,清除了腐肉,再找来草药,塞入伤口,不到几天工夫,竟然伤口全好了。昌宁老少三口被放了回来。其儿子杨柱读过二年私塾,满十三岁就随父亲杨昌宁练功行医,很受父亲看重,十七岁即能独当一面行医。父亲去世后,杨柱就名传湘桂两省。1960年至1962年抽调在洞头山伐木场当医生,伐木场有一千多人砍树,经常有伤者,他疗伤接骨,不分昼夜。七十年代初期,湘桂两省修筑城步至龙胜公路,来自各地民工有成千上万人在开山修路,伤筋断骨工伤情况时有发生。老水师杨柱便成了工地上的义务医生,来回奔走在工地上,解决了工地受伤民工远离区、社医院而不能及时救治的难题。公路竣工通车时,指挥部为感谢杨柱老水师的支持和贡献,给他送上了一面“热情支援城龙公路的好水师”匾牌。1979年,山东省一位姓梁的剧团演员,因为高空表演跳马摔下来,伤了腰椎、颈椎,脑神经受损,在山东多家医院治疗一年多没有好转,后来在全国报纸上看到介绍城步苗医骨科水师杨柱的事迹,慕名来到城步苗乡团心寨找杨柱,仅治疗半个月,就恢复了健康。他回到山东后特意寄来一面“疗骨神医”大锦旗表示感谢。
二、城步苗乡水师医治患者的一般步骤:
在城步百里苗乡境内,民间颇有“水师”一说(此水师非海战中的水师)。其治病过程均以“一碗水”开场,由水师含一口水喷到患者的伤处,继之以推拿患部,再以中草药内服、外敷去疾除病。
从一碗水开始,使整个疗程、疗效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以为所有的“法术”、“魔力”都附于这一碗水中。其实这一碗水极为普通,塘水、河水、井水、自来水都可。而在苗族地区的外人看来,这一碗水可是法水、神水,法力无边。
以下主要介绍医治骨伤的步骤:
一是观察患者受伤情况。骨伤患者多为外伤性骨错位,胫骨折断,粉碎性骨折,甚至皮肤肌肉破裂性外伤,断骨外露的严重情况,所以必须迅速采取治疗措施。
二是点穴。点穴是治疗的第一步,伤者因伤情而疼痛难忍,有外伤皮肤肌肉的鲜血外流不止。严重者或因失血性休克。因此,他利用点穴为患者止痛,利用点穴为伤口止血。
三是摸、揉、拉、扯,为患者伤骨正位。摸是判断骨折情况进一步探明骨折程度,逐步修复破损骨裂变部位;揉是在修复破损骨时将外损骨刺归位;拉是将主骨折断错位通过拉回归到正常位置;挫伤性骨折必须强力拉动归位,如大腿半月板严重损伤和腰脊重压性折断,必须固定好患者的上身或者下身,水师用力抱住伤者胸部或双膝,脚抵固定物(如墙壁),一下子运用暗力,在伤者不觉察时须臾之间将骨折主要部位拉扯到位,有的病人因为受伤后找不到水师,在一些条件较差的医院误诊而导致伤骨未能复位的患者来就诊。因此,水师要用重招拉扯办法复位,重新治疗。
四是上夹。水师通过摸、揉、拉、扯,将伤骨按正常状态回归原位后,为防止患者走动时伤骨再错位,必须用有一定硬度的物体把损伤复位后的骨骼固定下来,通常用杉木树皮作为夹板材料。杉木树皮透气,轻质,硬度适中,用3—4块长约30厘米,宽约3—4厘米的杉木皮,把表皮削光滑,内皮包扎围在伤骨部位,用麻绳把两端捆扎起来,有时也用松木薄板作固定材料,但松木板要加工成适用薄片,费时费力,不如杉木皮快捷适用。为了让患者伤部活血通筋活络,固定夹必须每3天松拆一次,然后再固定,轻者10天,重者一个月左右就会痊愈。
五是敷药与服药。水师骨科敷药以草药为主。敷药是将山野草药,如牛膝、大血藤、小血藤、骨碎补等止血,生肌、活血、补血、通经、活络之类的药舂擂成粉状,加酒或加水搅拌成饼,敷于绑扎患处,再用干净布包裹起来。现在则用医用纱布绑扎了。外敷药每天换一次,按伤口愈合情况确定配置药的加减;服药,通常用血藤、当归、牛膝、赤芍、黄芪、骨碎补等通经活络的中成药,外加五岁以内童子尿,以促进身体里外配合,尽快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
三、城步苗乡水师医治患者的独特之处
(一)精准的点穴功夫
城步苗乡老水师带徒弟,首先要他们死记硬背人体的128个止痛穴、止血穴,不记住穴位就不传其他功夫。学徒们一般来自自己的儿子或亲朋好友的子女,他们各有特点,有老实听话的,也有好玩嬉耍的,但到了这个关键点上,谁也来不得半点马虎。所以学徒一年时间内,除了吃饭睡觉外,就是背经络穴位,找不准就不上场。这样一来二去,徒弟们硬是被师傅逼出来了,人体在十二个时辰的经络走向,各个部位的止痛点、止血点,象刻碑文一样都熟记于心中。而现在的外科手术,都是通过注射麻醉剂,或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对出血用的是电烙或钢夹等,这些现代技术比起古老的点穴术,或多或少还有一些副作用。
(二)娴熟的摸、拉、揉技术
摸是最先的手法。水师在点了止痛穴后,摸是判断骨折程度,断折移位情况,如同现代医院拍X光片一样,摸到心中有数,就能在心中确定拉的力度。力度小,无法复位,力度大则加重伤势,所以摸的基础功十分重要。拉是在摸的基础上确定正位办法,力气要适中,动作要迅速,在病患者不知不觉中仅用1—2秒就把折断错位的骨头归位了;揉是拉的补充,主骨拉正位之后,轻轻揉动,将散开太多的碎骨揉归正位,起到自然磨合作用;
(三)轻巧的夹板技术
水师通过拉、揉将骨正位后,必须用夹板固定,以免移动。现在医院骨科正位是用打石膏筒,上钢板,这种固定法十分繁琐,石膏筒不透气且笨重;钢板则伤骨,恢复后还要取钢板。水师正骨夹板用的是干杉木皮,即轻便又透气,取3—4块长约30厘米,宽约2—8厘米的杉木皮,将外表粗皮削细,然后用木皮里紧贴受伤部位,用布条或小麻绳捆扎两头,就固定了。
(四)纯正的山野草药和奇特的用药办法。夹板固定要留出一定伤位皮肤,用于敷药。水师用药与现代中医不同,而是注重于伤者受伤的时辰、部位,按十二个时辰和受伤部位辨证定药等。如伤在头部,则用天麻、防风、独活、川芎为主;若伤在胸部则有柴胡、桔梗、枳壳为主;若伤在腰部则用杜仲为主;伤在下身用独活、五加皮、牛夕等为主,四肢则用血藤、桂枝、桑枝等。重点是将上、中、下体位用药加上活血通经止血生肌药物。城步境内及周边县到处是崇山峻岭,山林茂密,中草药资源丰富,品种繁多,水师们采集洗净晒干后,加工成粉随时备用。
(五)崇高的医疗道德准则
老一辈苗乡水师反复告诫弟子要“有求必应,有伤必治,不论报酬”。这12字医德,尤其是“有求必应、不论报酬”八个字最为重要。“有求必应”,就是无论你有不有空都得出诊,半夜喊半夜行,远也去,近也去,走路爬界也要去;才端饭碗,有人喊了,丢落饭碗必须行,这叫救人于水火之中。“不论报酬”,更是苗乡水师救死扶伤、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不论钱多钱少,都要精心尽力医治。现在各种各类医院,不管你病情轻重缓急,都是要先交费后医疗,无钱或钱不够,一般不予诊治。而苗乡水师行医的规则,是决不允许行医开口论价、依伤谈价的。自古以年来,城步苗乡的水师救苦救难医治伤病患者无数,对特困家庭的患者,他们治伤接骨,有时连茶水都没喝一口,凳子都没坐一下,免费治好就走。现在农村群众生活好了,经济富裕了,但他们行医还是从不讲价钱,最多的才收千把元,少的几十元,有时给一只鸡(鸭)、一瓶酒、一斤猪肉也行。同样的伤,在大医院可能要花费成千上万元,有时还不一定能治得好,但通过水师医治,几百元也许就解决了问题。如2018年,广西柳州市三江县的梁任艾,男,20多岁,到山上砍树,掉下一个大枯树干打在他头上,头骨破裂颈骨受损,外伤出血,颅内瘀血,昏迷在三江医院救治十余天,病情严重未见好转,其家人慕名找到城步汀坪乡的水师廖代红,请求出诊。廖代红用草药为其治疗,仅半个月就痊愈了,其家属为救治梁任艾在医院已花了一万多元,而廖代红仅收了他家一百八十元医疗费。
四、城步苗乡水师医技医药传承发展面临的困惑及对策
(一)水师医技医药传承及人才培养面临的困惑。
1、医技传承发展缓慢,从业人员不断缩减。历代以来,水师的医技一般是祖传父教,轻易不肯示人,要传也限于“传子不传女”,即使是配草药时,也要背着外人动作,因而水师医技传承发展缓慢,至今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视为祖传之宝,甚至于有“国宝”一说。城步水师解放初期有近两百人从业,到如今已不足一百人。
2、传统水师中医药治病疗伤的方式方法,正面临现代医学的严峻挑战,服务领域缩小,特色优势不足。
3、缺乏相应完善的管理机制、体制。自古以来,水师均为祖传、师传或家族内传,地方政府卫生部门对其管理也不多,缺乏相应完善的管理机制、体制,使之少数水师成了“游医”。
4、从师者①不想原本照搬式学习老水师传授的敬祖念诀请师的程序,认为是迷信;②不肯学习人体12经络与128穴位,认为难记难背,不肯运用穴位来止痛止血;③不想上山采摘草药,认为采草药费时费力,采回还要加工,麻烦得很;④对摸、拉、揉正骨手法不专心理解难掌握,粗心随意;
5、从师者对“有求必应,不论报酬”的医德有异议。认为现在是市场经济,国家医院看病都要先交钱后看病,有钱才治病,而我们农村水师却随喊随到,不论报酬,我们的付出没有回报怎么行,我们也要养家糊口。现在讲究经济效益,有付出必须得有回报。也要象国家医疗部门一样,先讲好价钱,预交钱,然后才治病疗伤下药,这样做合情又合理。费力不收钱或出诊利微薄,只讲奉献的事情少数从师者是不愿干的。
(二)几点建议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城步水师的医技医药是我县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和自然作斗争总结出来的。从这次对我县民间水师中医术、中医药走访的调研情况看,我们深深感受到他们的中医药水平确实高超、博大精深,不愧为是城步民族的中医药精品文化。通过听取好几位水师传承人的叙述,看到他们的医疗成效与社会影响,内心非常感动。
发展中医药是民族复兴的大事。小康不小康,首先是健康。人民健康是生活美好的重要基础,也是改善民生、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2019年10月20日)和习近平主席“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的重要指示精神,推进全民健康托起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发展战略,建设好美丽家园,促进城步苗乡水师这支中医队伍的快速、有效、大力发展,使其医技医药能世代传承创新、发扬光大、服务社会,走出大山走向世界,建议如下:
1、将我县水师神奇独特的医技医药功能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向国家有关部门申报,争取国家层面的重视支持;同时还要将其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大开发推广力度。
2、把我县汀坪乡团心寨村(该村现有水师4人)确立为“苗乡骨科水师”中医药文化传承基地。积极发挥老一辈水师的传帮带作用,打破自古以来医技“传子不传女”和“不传他人”的禁区,让更多的从师者能学到老一辈水师的绝技,从而造福更多人的健康。
成立城步水师民族中医药文化研究会。会长可由县人民政府或人大、政协的副职领导担任,副会长由德高望重的老水师兼任。该会主要研究在新时代背景下城步水师医技的传承、创新发展和利用,广泛吸纳全国各地中医药和西医药的最新研究成果,推动城步苗乡水师的医技医药走现代化、产业化的新路子,服务于城步的医疗卫生事业,为建设健康、富饶、美丽、幸福新苗乡城步添砖加瓦。
3、由县财政、县卫生健康局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民族中医药传承人的培训、教育和医疗技术知识的更新等支出,让苗医苗药发扬光大,重振雄风。
4、在县卫生健康局设立苗医、苗药开发研究中心,专门负责全县民族医药的开发、水师的考核管理和水师执业资格的认定注册等项工作,并制订切实可行的管理考核办法。
5、合理确定好农村水师行医收费的价格。以临床价值为导向,以中医优势服务、特色服务为重点,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水师服务价格机制。要分批遴选中医优势明显、治疗路径清晰、费用明确的病种实施按病种付费,合理确定付费标准。通过对部分慢性病病种等实行按人头付费、完善相关技术规范等方式,鼓励引导农村水师提供适宜的中医药服务。及时将符合条件的水师自办的医疗诊所纳入医保定点单位。还要积极将适宜的水师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和中药按规定纳入医保范围。
6、创造条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本乡本土的大学医科毕业生回家乡建家乡,拜老一辈水师学医、行医服务家乡百姓。
7、建立民族中医药人才表彰激励制度。加强中医药传承创新表彰,建立中医药行业表彰长效机制,注重发现和推介中青年骨干人才和传承人。对业绩突出、医技高明、医德高尚的水师传承人,通过考察考核,要及时吸收到县、乡医院工作。
8、国家层面要调整乡村中医药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政策。 一方面要从政策上进一步拓宽有利于乡村中医人才成长和使用的空间和途径,使其有更多的机会展示其才干,发挥其优势。另一方面,应尽量力避因西医的“科班”性管理给乡村中医药人才培养和使用带来的“晕轮效应”和“蝴蝶效应”,保护中医药人才,尤其是乡村民间中医弟子,能遵循其自身规律更好更快的“脱颖而出”。对“无专业学历”的民间中医药师承、祖传和自学有成的中医弟子,可以考虑尽可能缩短“师承考核”和“确有专长考核”中关于“3年”“5年”的时限规定,而使其随时同步于全国性中医类执业医师资格年度考核考试。在对乡村中医药人员的技术职称晋升方面,能否对“规定学历”不再作硬性规定,以利于他们有同等的晋升机会,拓宽其发展奋斗的路子。
作者简介:
曹正城,男,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政协原党组第一副书记、常务副主席、正处级干部,邵阳市第二届优秀社会科学专家,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会员,著有《财苑拾零》,获邵阳市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进步,男,苗族,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会员,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非物质民族文化研究会会长,县老科协副会长兼秘书长。
|